“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首诗出自李白,为杨贵妃所作,表达了皇帝宠爱美人的深情。然而,瑛贵人初见三阿哥弘时时,恰好引用了这段诗句,却不知自己的人生将与这悲剧相似,最终为这段美丽却痛苦的爱埋下了伏笔。
瑛贵人曾是果亲王允礼早年救助的一名孤儿,原本生活在清凉台,成为了一名婢女。后来,她被玉隐选中送入宫中,成为皇帝的小主。她与三阿哥的恋情让她逐渐偏离了皇宫的规矩,也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最终,她在无情的命运中被皇帝赐死,终结了她短暂而悲惨的生命。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雍正帝的后宫是否有一位如瑛贵人般的女子呢?答案很可能就是英答应。
展开剩余70%我们可以通过一份雍正三年三月的清宫档案来一探究竟。当时,嫔位以下的主位包括“老贵人、海常在、郭常在、云惠、兰英、吉官”等。
其中,云惠、兰英、吉官这三位非常特别。虽然她们的身份并不显赫,但她们也并非普通宫女,而是与那些普通的奴才有所不同。宫女作为奴才,通常需为皇帝或其他宫廷成员服务,而这些女子则是皇帝宠幸后的小主,她们不再是为人伺候的角色,而是成为了被侍奉的对象。
这三人为何会有如此身份转变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她们三位最初是宫女,属于官女子,皇帝宠幸她们后,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小主。宫女被宠幸后,一般会封为“常在”或“答应”等头衔,但雍正帝对这些女子十分吝啬,加之她们出身太低,所以尽管被宠爱,却没有封号。这种情况在其他皇帝的后宫中并不多见。
此外,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古代女子通常不会留下名字呢?的确,清朝后宫中有许多显赫人物都没有留下名字,而反而是一些较为低微的角色才被知晓名字,因为她们没有封号,只能以名字为称。
云惠、兰英等人的名字并不特别,像吉官这个名字就显得有些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对“吉官女子”的称呼,而非个人的名字。
据雍正七年的档案记载,云惠、兰英、吉官等人都在各自的贵人之下有着“官女子”侍奉,这意味着她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宫女,而是晋升为小主,被特别侍奉的对象。
这些小主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她们毕竟是雍正后宫的宠妃。云惠最早去世,去世时仅被追封为“云答应”,她未被葬入雍正的泰陵妃园寝,而是葬在了六股道坟茔。
而兰英在乾隆即位后被尊封为英答应,生活在寿康宫区域,月领三十两白银,身边仍有一名宫女伺候。她直至乾隆二十一年才去世,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英答应去世后也没有被葬入皇陵,至今不知其墓葬何处。相比之下,云惠虽然早逝,但至少能确定她葬在了某个地方,而英答应的下落则成了无法解答的谜。
吉官是这三位小主中最后去世的,她的去世时间约在乾隆二十五年左右,之后被追封为吉常在,同样无从得知她的葬地。
历史上,像英答应(兰英)这样的女子并不在少数。虽然她们曾被皇帝宠幸,但因出身过于低微,许多都没有获得封号,甚至她们的家庭背景也普遍贫寒,许多是来自内务府包衣女子,甚至没有显赫的家世。即使她们曾在宫中受到宠爱,但因为未能为皇帝生育子嗣,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古代皇帝后宫的残酷现实使得许多女子不得不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若想出人头地,不仅仅是容貌、身材重要,甚至特长、技巧,或者能够为皇帝生下继承人,才能确保自己有一席之地。没有这些优点的女子,命运往往并不宽容。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