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Scholarship
国奖风采录
闵书强,共青团员,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该生共发表SCI论文6篇(SCI 2区及以上),其中第一作者4篇(两篇IF>13);第二作者2篇(导师一作)。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一项。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获得“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仅20个)。荣获两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表彰。
长夜破晓,千星竞耀照前程
刚踏入研究生生涯的门槛时,他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确定,对于未来的道路并没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规划。谈及后续升学读博的可能性,他的态度也是颇为淡然,似乎并未将其视为一条必须走的路。然而,在一次次的学术研讨与实验室探索中,他目睹了导师那双闪烁着对科研炽热光芒的眼睛,那是一种近乎狂热、却又无比纯粹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根弦。
展开剩余72%开学以来,他与导师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深入而真诚的交谈。在这些交谈中,导师不仅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宝贵经验与心得,更以过来人的身份,耐心地引导他思考未来的方向与价值。渐渐地,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安逸与舒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他意识到,读博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更是为了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厚的能力。这份认知的转变,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他逐渐坚定了读博的决心。从此,他不再犹豫,不再彷徨,而是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学术梦想。
长路漫漫,千锤百炼铸坚韧
在科研的征途上,他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引擎,持续驱动着自己向未知的领域探索。然而,这条道路远非他最初幻想的那样平坦,而是布满了荆棘与挑战,每一步都考验着他的决心与毅力。
面对研究领域,文献阅读成为了他的首要任务。然而,英语水平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第一道坎。尽管有翻译软件的辅助,但精准把握文章核心、高效阅读却成了他必须克服的难题。他选择了坚持不懈,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英文理解能力,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的可行性验证是他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迷雾中航行,他深知实验的未知性,因此查阅相关文献,深入思考实验可能失败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剖析问题。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尝试,他终于验证了实验的可行性。然而,后续的实验步骤又带来了新的难题。作为导师的大弟子,他不得不独自摸索一切,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为了完成实验,他经常工作至深夜,甚至在实验室过夜,用兑着红牛的咖啡来保持清醒。
论文撰写同样是一道难关。他历时一个月精心撰写的初稿,在交给导师修改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样的打击,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自己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打磨。在后续的改稿过程中,他逐渐理解了导师每一处修改背后的深意,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一篇论文的投稿之路更是充满了曲折。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稿消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疑惑和迷茫。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坚持下去。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一作论文。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更让他学会了如何在挫折中坚持、在失败中成长。
回首这段科研之旅,他深知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成长和进步。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他将带着这份坚韧和勇气,继续前行,探索未知的领域。
长风万里,百舸争流搏劲浪
研究生三年,肩负学术重任,他深知团队合作之力,与实验室伙伴紧密合作,共克难题,加速科研进程与质量。同时,他保持科研连续性,前瞻规划,高效执行,即便在论文投稿期也不忘新课题准备。正是凭借着如此卓越的工作效率和不懈的努力,他今年6、7月连发两篇高水平SCI论文。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满怀激情与憧憬,正积极地寻找合适的博士生导师,以期在更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上继续深造,向着自己心中的科研梦想稳步迈进。他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定能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发布于:北京市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