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国歌的歌词中,有一句十分铿锵有力的歌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句话深刻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大家要齐心协力,勇敢地捍卫家园,保卫祖国。而相对而言,与我国有着深仇大恨的日本,他们的国歌则传递了完全相反的信息。其野心不仅仅体现在历史上二战时期的暴行中,甚至可以在他们的国歌歌词中窥见一二。短短的二十八字,简直可以视为日本野心的缩影,几乎可以窥见他们的所有“宏大梦想”。
那么,这首《君之代》的歌词翻译成中文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含义呢?为什么日本会有如此巨大的野心?
在16世纪,荷兰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面对人民的苦难,一位荷兰贵族带领人民发动了反抗,最终爆发了荷兰独立战争。在这场战斗中,一位作曲家为激励战士创作了歌声激昂的歌曲,并且以贵族名字“威廉·凡·拿骚”命名。此歌后成为荷兰的国歌,并且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首国歌。
展开剩余86%到了1868年,全球国歌的概念尚未普及,只有荷兰、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国歌。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许多外国人纷纷来到日本工作。就在这一年,英国军乐团的音乐教师约翰来到了日本,他注意到日本竟然没有国歌,便提出了定一首国歌的建议,并表示如果他们无法作曲,自己可以提供歌词。日本方面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邀请了文学大师大山岩填词,乐师奥好义谱曲。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诞生了这首《君之代》。
《君之代》仅有28个字,时长约1分04秒。歌词大致内容为:
“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
第一句的意思是:天皇的统治将延续千代,直到第八千代才会结束。而在日本人的理解中,所谓“千代”就是一代人的时间,大约是25至30年。所以,按照这个说法,日本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延续20万年到24万年之间,这样的野心几乎令人震惊。无论是“海枯石烂”还是“天荒地老”,对他们来说都不算什么。第二句表达的是:天皇的统治直到小石头变成巨岩,再到巨岩上长满青苔,意味着他们希望自己的统治能持续数万年之久,甚至超过中华文明的5000年历史。对于一个历史上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岛国来说,这种极端的野心无疑是震撼的。
日本的这一野心,与其岛屿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生存危机感密切相关。频繁的地震、海啸以及有限的资源,让日本这个岛国从未停止过对外扩张的渴望。长期的生存危机,促使日本的政治家们对海外扩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翻开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那时日本正式成立为国家。自古以来,日本与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尽管历史上,他们对中国既有敬畏,又有深深的羡慕。在三国时期,日本曾向中国的曹魏和西晋朝贡;唐朝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了顶峰时期,许多日本传统,如和服、建筑风格等,都受到唐朝文化的深刻影响。
然而,这种友好的交流并不长久。随着日本对中原的文化不断吸收,它们也越来越渴望征服这个“遍地黄金”的富庶之地。可惜,在大唐盛世的威慑下,他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元朝时期,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者向日本施压,结果不但得不到回应,反而被日本当时的统治者杀害。面对日本的冷淡和侮辱,忽必烈最终决定发动两次侵略战争,但都因天灾——台风的干扰而失败。
到了明朝,随着日本对外野心的逐渐暴露,他们不再隐藏自己的侵略意图。在朱元璋时期,日本的“倭寇”多次骚扰我国沿海,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尽管明朝通过外交手段与日本沟通,试图缓和冲突,但日本当时并未就此收手,反而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更加加大了侵略力度。
特别是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他更是毫不掩饰自己侵占中国、朝鲜、琉球等国家的野心。丰臣秀吉曾直言不讳地表示,要“将四海百州化我俗,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意图完全改变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他不仅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还对中原充满了野心。
明朝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武器技术一度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最终,明朝军队成功击败了日本,迫使其撤退。然而,丰臣秀吉的野心并没有因此消退,他继续派兵骚扰中原边境,直到最终因日本经济困窘而不得不放弃。
即便如此,日本的侵略欲望并未减弱,尤其是进入清朝时期后,他们加速了军事现代化,并进一步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了激发国民的侵略热情,日本不断在教育中宣传“自卫”的理念,并通过伪造历史和改编教科书,灌输民众“日本要侵占中国”的思想。儿童们甚至在课间游戏中模仿侵略行为,把中国人当成敌人进行“屠杀”。
这些扭曲的思想培育出了日本的新一代战争机器。当这些“幼小的残暴者”长大后,便成为了“忠诚的”战争执行者,在侵略战争中展现出无情的暴力。至此,日本的侵略行为变得越来越具规模,直到他们发动甲午战争,成功击败了清朝,迫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之后日本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力度。
而在随后的历史中,日本的扩张政策并没有停歇,从台湾、琉球到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沿海,他们一度将侵略扩展至整个中国大地。在整个过程当中,尽管日本的军事行动屡屡遭遇挫折,但其对中国的侵略欲望从未有所改变,直到二战爆发,战争的阴云再度笼罩中国。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更是放眼世界,联手德国向全球扩张。然而,这一切的野心最终都遭遇到了失败。随着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废墟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终结象征。1945年8月15日,日本最终签署了投降协议,彻底摧毁了其占领世界的野心。
然而,战后日本的态度却令人无法容忍。他们不仅没有正视自己的罪行,反而继续坚持“自卫”的说法,并且对侵华历史进行抹杀。许多年后,日本依旧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高层领导人还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为战争中的甲级战犯辩护。
虽然日本的军国主义已不复存在,但其潜藏的侵略思想依然顽固存在。我们要警惕历史的重演,铭记过去的教训,不让法西斯主义的毒瘤再次侵入我们的土地。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有通过警钟长鸣,才能确保世界不再走回头路。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